种植技术  TECHNOLOGY

    猪苓的种植方法和效果,猪苓栽培需要注意哪些?如何预防猪苓病虫害

    发布者:admin    发布时间:2016-08-07 17:36:40

                猪苓为我国紧俏菌类药材,别名猪屎苓、地乌桃、猪茯苓,在我国分布很广,我国主产区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山西、云南等省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猪苓种植技术|猪苓栽培和预防病虫害的方法

             猪苓以菌核入药,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,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,主治肿胀、腹急痛、肿瘤。现代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,猪苓含有一种猪苓多糖,它的抗癌和防治肿炎的作用被发现后,许多国家极为重视,对我国猪苓的需求量逐年上升。而野生资源濒临枯竭,人工种植面积仅占总产量5%,鲜货价格由2008年的每公斤40—60元,上涨至2011年的120—140元。其它药价忽高忽低,而猪苓却逆势上升,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。

            由于市场紧缺,猪苓产品供不应求。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,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,由于猪苓供需矛盾尖锐,几年之内难以缓解,将成为21—25世纪的紧俏品种, 后市价格将有较大的上行空间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猪苓种植技术|猪苓栽培和预防病虫害的方法

              我们经过长时间对不同地方气候和不同地域环境的不同,总结出些猪苓、天麻仿野生和袋料高产栽培技术,不受地域限制,人为创造环境,种一斤可收10—20斤,10倍以上利润,中间不需特殊管理,省工省力,且周期短(袋料两年结束)。庭院、林荫、窑洞、防空洞、山区沙质土地均可种植。
    猪苓的生活特性
           猪苓具喜冷凉、阴郁、湿润的特性。猪苓菌核生命力很强,并有很强的抗逆力,一般年份干旱、雨涝、高温只能影响生长和产量,而不会威胁其生命的存活,当外界环境恶劣时,菌核停止生长,白苓变灰、变黑,当条件较适宜时,它又会重新生长或萌发出新苓。
    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
           1、地形、地势:野生猪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—2000米的山区,以1000—15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,历史调查表明,阳坡、阴坡均有猪苓分布,但以半阴半阳的二阴坡生长较多,坡度20°—50°坡分布较多。低海拔地区人为创造环境也可以种植。 
           2、选用树种:青杠木、橡籽树、槲叶树、毛栗木、桦木、杏木等都属于上等营养材料,其次杨木、苹果木、刺槐等。笔者于2009年用刺槐种植,也获得较好的效果。  
           3、营养:猪苓与蜜环菌伴生,蜜环菌一般不侵入当年生长的白苓,只浸染越冬后的灰苓、黑苓。蜜环菌以菌索形态侵入猪苓菌核,在菌核内形成一个隔离腔,包围侵入的蜜环菌索,猪苓以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并消化蜜环菌丝为营养生长繁殖。  
           4、土壤:山区的腐殖土、黄土都有猪苓生长,但以含颗粒团粒结构,疏松的腐殖土最易长猪苓,且个体肥大。经检测,野生猪苓分布区的土壤为偏酸性,PH值5.5—7之间。
           5、温度:猪苓属中低温型真菌,其菌丝体在5—30℃范围内均可生长,在短期36℃高温条件下仅仅是暂时停止生长而不死亡,以20—25°为最适宜。菌核10℃开始萌动,12℃以上即可发生新苓,18—24℃为新苓萌发的最适生长温度,超过28℃时生长受抑制,30℃以上或低于4℃时停止生长,进入自然休眠阶段。
           6、湿度:猪苓对水分需求较少,土坑含水量在30%—50%时,最适猪苓生长。
           7、通气条件:猪苓菌丝可耐较高的CO2,但适量的新鲜空气可促其菌丝更加健壮,长速更
    快。其菌核组织在地下层亦有该特性,相对良好的土壤结构或砂性适宜的土层中,菌核长速快、产量高,黏合性较大和砂性偏少的土地上,猪苓生长将受到抑制产量偏低。
           8、光照条件:猪苓菌核在地下生长无需光照条件,其菌丝生长阶段亦无需光线,都在黑暗中闭光培养。
           9、生产无公害猪苓,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,大气水质、土壤的成份一律不能带有毒物质(盐碱地、氰化物等有害物质)。
    栽培季节和场所
            1、栽培季节:春秋两季均可栽培,春栽3—5月,秋栽9—11月,一般以春栽较好,当气温稳定在12℃时即可栽培。
             2、栽培场所:选择适宜猪苓生长的场地对栽培成败、种植效益至关重要。应选择湿润、通透性良好、土壤含水量为30—50%,微酸性砂质壤土,坡向以西南阳坡为好,坡度在20°—40°为宜。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宜栽培猪苓。根据栽培经验,海拔最低在800米以上才适宜栽培猪苓,海拔1200—1500米对猪苓生长最为有利,当海拔600米时加大遮荫也可照常生长。
    栽培技术
            猪苓的栽培模式有多种,目前比较成功的猪苓菌核人工半野生栽培与袋料栽培。纯菌种有性繁殖尚在试验中。
            1、种苓的选择:应选择生命力旺盛的猪苓菌核作种苓。灰苓年幼生命力强,断面菌丝白色、含水分大,萌发新苓多,是最佳的种苓;黑苓也可作种苓,但应选择具有弹性,断面菌丝白色或微黄色,新鲜无霉变,未干燥的菌核;菌核无弹性、断肌菌丝黄色,体内有许多空腔的老苓不能作种苓。而幼嫩的白苓极易霉变腐烂也不能做种苓。  
             2、菌材准备:所用材料随用随砍,树木粗细10cm左右为宜,截70cm长,另外,截12cm长的树枝若干备用(本方法不用树叶)。  
             3、栽培:用挖坑和起堆两种办法。
    挖坑:选阴阳适中、湿润、荫蔽、无积水具有一定坡度的沙壤地、挖宽50cm或100cm(双排)、长度依地形而定,深20cm的种植带,底部挖松或铺一层湿树叶或沙土。将椴木砍成鱼鳞口,平摆在坑底,间距10cm,棒与棒中间放截好的树枝,将猎苓块在细腰处掰2寸长左右,一个棒放3-5块,紧靠菌棒,再将蜜环菌种掰小块放在菌棒砍口处或枝条两头。然后轻撒一层树叶,盖一层沙土或腐殖土,依次类推可种二层。
              注意:种二层坑适当深一点,如果起堆种法相同,种二层棒必须呈“井”字形,使下层疏松透气好,猪苓生长良好,上下产量基本一致。最后坑上边撒树叶或玉米杆保湿遮荫,坑上面呈龟背以利水,过一周浇一次透墒水,除非长时间大旱,一般情况不需特殊管理,顺其自然。
            4、管理:猪苓耐寒喜荫凉、畏热怕积水。因此保持较稳定的土壤湿度是提高猪苓产量的关键。为防止土壤水份大量蒸发,宜选择有一定林木或其它遮荫条件,并有散射光照射的林地,土壤的腐殖质深厚,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对防止 水份流失,提高土壤含水量起到积极作用,积水的地方不宜栽种猪苓。
    野外半野生栽培猪苓不需要特殊管理,一般自然雨水、湿度条件及树木根上寄生的蜜环菌丝源源不断地供给营养,猪苓便可旺盛
           采收
            猪苓属多年生真菌,生长2—3年增长量最大,每斤种子可产8—15斤,折干率为50%,生长期过长,增长率低,起挖不划算。采挖季节为农历2—4月或9—10月,采挖和翻栽同时进行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。菌核挖出后, 要用刷子刷净沙土与杂质,不能用水洗。置阳光下晒干或晾干,再放在通风处保存。
    等级标准:甲级:苓块大,表面黑色质地坚实,肉质白色;乙级:块小,表面灰色,苓体碎烂,皱缩不实,肉质褐色。